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后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全文,共计21个章节,完整的阐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与相关理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布了完整的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这对于 2023 年度乃至后边一段时间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均有重大意义! 其中,类器官技术被反复提及3次,分别出现在第64项“细胞命运可塑性与器官发生、衰老和再生的分子基础”、第85项“创新药物及生物治疗新技术”、以及第100项“多学科交叉新型诊疗技术”,涉及类器官模型构建、药物评价应用及器官芯片,类器官无疑已成为十四五国自然的重要新方向。
64.细胞命运可塑性与器官发生、 衰老和再生的分子基础
围绕再生医学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细胞命运可塑性及发育潜能调控机制,器官发生机制,成体干细胞的鉴定、体外扩增和干性维持,器官再生修复关键功能细胞的鉴定,组织器官稳态维持与衰老机制,类器官和类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细胞命运操控等问题,为干细胞治疗、在体修复、器官再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
85.创新药物及生物治疗新技术
针对人类疾病谱不断演变对创新药物和生物治疗新技术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药物设计和筛选体系,创新药物疗效与毒性评价,发展类器官模型,创建新型生物治疗技术,为新药研制、提升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100.多学科交叉新型诊疗技术
针对我国创新型医学医疗体系建设对多学科技术集成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组织工程、组织器官4D打印、类器官构建、器官芯片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及临床应用,重点发展超分辨及可视化医学成像、分子诊断、纳米模拟、医用植入/介入体,以及基于多模态影像的个体化手术规划、导航等医学工程技术,为新型诊疗技术开发及器械研制提供支撑。
类器官介绍
类器官(Organoids)是指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3D)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其与对应的人体器官组织拥有高度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并能重现该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也被称为“微型器官”。
类器官作为最前沿的体外模型,在精准医疗、再生医学、药物开发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随着类器官技术不断革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深入,类器官的非凡潜力日益凸显。
类器官技术在2021年就已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发展计划,此次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类器官的发展方向。国自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风向标,类器官作为研究领域的新秀,或将成为国自然基金申请的热点方向。